通知公告

工商管理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2024年)

时间:2025-03-27  点击:



学位授予单位

名称:武汉工程大学

代码:10490

授权学科

(类别)

名称:工商管理

代码:1251

授权级别

博 士

硕 士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工商管理学位点于2010年获批招生,坚持以服务社会需求为立足点,确立了企业战略与运营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四个主要培养方向。近年来,本学位点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取得显著进步,为全社会尤其是湖北省化工、金融等行业培养了大批优秀管理人才,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

1 培养目标与标准

1.1 培养目标

本专业注重管理学与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深入探究现代企业管理的内在规律与创新模式,致力于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卓越实践能力、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工商管理专门人才,以满足企业战略规划、组织运营管理、市场营销策划、人力资源开发、金融投资决策等多领域的人才需求,为各类工商企业及经济组织的持续发展与创新变革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具体要求如下:

(1)理论学习:通过系统管理理论的学习,培养学生掌握现代管理知识和专业技能。

(2)企业实践:通过企业实践课程、企业参访和游学、使学生了解现代管理实践新发展。

(3)团队精神培育:通过共同学习、拓展训练、小组讨论等,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4)创新创业能力:通过企业战略性思维培育、创业管理和领导力等课程学习和创业大赛实践,培养学生具有系统思维和战略眼光、创新和创业精神、领导能力与素养、卓越执行力以及高度社会责任感。

1.2 学位标准

工商管理硕士(MBA)研究生要求总学分不低于40学分,包括课程学习和必修环节,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学分不低于32学分。必修环节8学分:其中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2学分,中期考核1学分,学术活动2学分,企业管理实践环节3学分。MBA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必须参加企业实践,可结合毕业论文的选题进行,也可结合学生的工作实际进行。企业实践结束后,必须向导师提交相应报告,不合格者不得申请进入论文写作与答辩。学术活动及计分执行《武汉工程大学研究生学术活动学分管理暂行规定》。

在课程学分修完后,即进入学位论文的撰写阶段,学位论文可以是专题研究,也可以是高质量的调查研究报告、企业诊断报告或高质量的案例,评价论文水平主要考核综合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否有新的见解以及其实用价值,论文阶段不少于半年。在规定的学习年限中,学生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总学分,完成MBA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取得MBA学位。

2 基本条件

2.1 培养特色

(1)双导师制:采用“双导师制”,由校内教师与校外实务专家共同指导。

(2)企业课堂:建立企业参观、调研学习基地,聘请化工、材料行业高管担任校外导师,结合行业特色开展教学。

(3)岗位体验学习:强调课堂学习与岗位体验相结合,强化学位论文基于岗位问题解决方案的撰写原则。

(4)服务地方经济:围绕国家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战略,重点为湖北及中部地区中小企业培养高级管理人才,提升大中型企业中基层管理者的综合管理能力。

2.2 师资队伍

为保证教学质量,本学位点严格遴选MBA专职教师;强调双导师制下的专业实践,要求专职教师积极参与专业实践,加强师资培训;严格校外导师选拔,多方引进有实践经验的校外导师进行专题授课。40名专职教师中,80%教师具有博士学位,72.5%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42.5%具有实际业务部门工作经验。2024年新引进博士3名,其中第四层次人才一名,整体师资水平实不断提升。

2.3 科研成果

2024年本学位点教师承担高级别科研项目(含教育部、国家自科和社科)4项,发表高水平论文(含北大核心、CSSCI、SSCI、SCI等)30余篇,纵向科研经费167.45万元,横向科研经费362.703万元。科研质量及数量实现稳步提升。

2.4 教学科研支撑

在教学方面,MBA专业教学科研支撑体系遵循“战略引领、协同创新、动态评估、持续优化”的建设原则,依托企业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中心、湖北省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两个湖北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校级研究中心“武汉工程大学化工企业管理与发展研究中心”为主要架构的教学平台体系,构建“产教融合+数字赋能”三维支撑体系,现已建成:企业经营决策仿真系统(含商业大数据模块);配备现代化电子商务专业实验室、电子商务平台等;筹建新媒体运营实训中心、直播电商运营中心等实践教学基地;同时,为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推动本学位点的案例教学工作,激发教师开发案例和开展案例教学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逐步建立以案例教学为特色的课程教学与能力培养体系,本学位点2024年出台了《武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案例库建设管理办法》,建设了“武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案例库”,并有12位专职教师积极投入了案例教学的开发。

在科研方面,为推进学位点人才与本学科高层次人才的对接交流,本学位点不断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并重,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各种学术交流,并定期举办学术讲座。2024年本学位点教师和学生参加校外学术交流十余次,举办讲座近二十场,成功承办了“第八届能源资源系统工程国际学术年会”,扩大了本学位点的影响力,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3 人才培养

3.1 招生选拔

本学位点2024年报考人数为408人,招生人数为113人,均为非全日制。

3.2 思政教育

(1)拓展思政课程建设。根据中央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要求,学院成立了专门的思政课程建设小组,构建“课程思政+专业教育”融合体系,开发示范课程与第二课堂,形成“学术能力+品格塑造”双维培养模式,创建校院协同德育机制。

(2)加强思政教学监督与质量评估。由党委副书记负责学院思政教学督导工作,监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情况及进行教学质量评估。

(3)实施专职辅导员管理。为配合MBA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学院专门为各教学班配备一名班主任作为专职辅导员队伍的补充。强化学生党支部建设,实施“党建带团建”机制。

3.3 教学保障

为确保教学质量,本学位点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优化核心课程,加强课程与MBA学生需求的适配,建设案例库,推动案例教学和专题授课;建立校院两级教学质量管理制度,2024年出台了《武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专硕任课教师管理办法》,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督导听课和学生测评等多元方式评估,课程考核及成绩分析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进行,严格把控教师授课秩序和效果,实行规范化管理。

3.4 导师指导

(1)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通过加强研究生导师动态评价,全面落实导师责任,实行全环节、全流程、全方位的导师管理制度,

(2)加强教师培训,学院大力支持专职教师参加全国工商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等学会团体组织的学术会议、教学培训、课程研讨等学习交流活动。

(3)积极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学院选聘经验丰富的校外实践导师,截至目前,已聘请30余名来自国有企事业单位或者其他大型企业的高管担任校外实践导师。

3.5 实践教学

MBA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必须参加不少于3个月专业实践,并于第5学期前完成。实践工作结束后,需要完成实践报告,并按时提交单位鉴定书。

3.6 学术交流

加强学术交流,积极支持学生广泛参与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包括“请进来”和“走出去”,定期邀请校外专家开展学术报告,支持师生参加学术交流活动,拓宽学术视野。同时,不定期派送老师和学生出去作学术交流,为专职老师们提供了众多的学术交流机会,也为本学位点研究生的学术知识增长提供了启发。

表1 2024年校外专家讲座(部分)

序号

类型

课程/讲座名称

主讲人

开设时间

授课学时

授课对象

姓名

工作单位

1

开设讲座

中国知网检索方法与使用技巧

程蔚迪

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湖北分公司

2024.3.27

1

硕士

2

开设讲座

拓宽科研视角 纵览学术情报——全面应用Web of Science平台

谢远

科睿唯安

2024.3.27

1

硕士

3

开设讲座

管理案例的开发与应用

吴继忠

上海理工大学

2024.6.19

2

硕士

4

开设讲座

面向科技自立自强的科技情报研究

马海群

黑龙江大学

2024.7.19

3

硕士

5

开设讲座

说创新

王新才

武汉大学

2024.11.1

3

硕士

6

开设讲座

档案课题研究和学术论文选题创作

刘永

《档案管理》杂志社、郑州航空工业

2024.11.1

3

硕士

7

开设讲座

CNRDS赋能科研创新

许明臻

CNRDS中国研究数据服务平台

2024.11.13

3

硕士

8

开设讲座

作有价值的研究:学术选题的价值旨归

张跃胜

天津城建大学

2024.12.5

2

硕士

3.7 论文质量

学院从中期考核、预答辩、论文查重、论文盲审、公开答辩等各个环节对MBA毕业论文质量进行全程监控。2024年应毕业人数42人,实际按时完成论文人数为42人,占比100%。

3.8 质量保证

(1)构建“1151”教学质量保障与“54321”监控改进双体系。前者包含目标、标准、支撑、监控四大模块;后者通过五类质量报告(教学/数据/在职生/毕业生/就业)、四项专项检查(课堂/试卷/论文/实践)、三线信息反馈(督导/学生/巡视)、双重考核(专业/教师)、院部评估形成闭环管理。同步完善学季制等基础制度,建立“标准-评价-整改”质量循环机制。

(2)实施生源质量提升工程。规范研招全流程管理,组建专业团队负责命题、考务、面试及公示工作。强化学位论文全周期管控,建立涵盖学术规范培训、导师全程指导、标准化答辩流程、电子文档数据库的论文管理体系。

(3)推行导师责任制改革。构建“四位一体”导师管理机制:建立多维评价指标体系,实施全员全过程考核;制定涵盖政治素质、师德师风、学术能力等十项指标的准入标准;通过学术自治组织强化行为约束;建立动态退出机制,对不合格导师采取约谈、限招、转岗等措施,打破导师终身制。

3.9 学风建设

(1)开展入学教育,把好第一堂课。根据MBA在职学员的特点,在每年的MBA开学典礼结束后,学院均会进行专门的“学术道德教育”,提升学生的学术道德修养。

(2)切实提升课程建设力度和教学质量,吸引学生参与投入,加强管理研究方法论与论文写作课程的设计。

(3)学院依据《武汉工程大学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实施办法》,不断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力度。

表2 2024年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开展情况

序号

活动

名称

活动

形式

开展

时间

参加人数

教育

内容

1

“作有价值的研究:学术选题的价值旨归” 讲座

报告会

2024-12

78

张跃胜教授分享丰富经验与见解,剖析学术选题价值要点,为大家在学术选题方面提供了新思路与方法 。

2

研究生创新学术论坛(WIT 管理论坛第 19 期)

报告会

2024-11

83

讲座主题为“课题研究与学术论文选题”。讲座探讨了如何在学术领域精准定位研究课题,挖掘有价值的论文选题方向,分享选题技巧与策略,助力学术研究论文写作的高效开展,提升论文质量。

3

研究生创新学术论坛(WIT 管理论坛第20期)

报告会

2024-11

70

王新才教授凭借深厚的学术背景和丰富的研究经验,结合自身研究领域案例,围绕创新展开多维度讲解。

4

第二十二届研究生创新学术论坛(WIT 管理论坛)

报告会

2024-11

98

许明臻凭借多年财经数据工作经验,分享了 CNRDS 在科研中的应用方法与优势,并结合高校数据交流案例,剖析热点数据。

5

师德师风宣教月活动暨全国优秀教师宣讲报告会

报告会

2024-10

93

袁华教授在报告中,深度解读了教育初心的内涵,强调新时代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养与道德品质等职业要求。

6

“论文阅读写作与学术规范” 专场培训活动

报告会

2024-09

83

高级讲师程蔚迪分享知网使用技巧、论文读写要点及学术规范。众多师生参与,培训拓宽了大家的学术视野,提升了学术技能,反响热烈。

7

第二十二届研究生创新学术论坛(WIT 管理论坛第 18 期)

报告会

2024-07

88

面向科技自立自强的科技情报研究,阐述科技情报对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性,分享前沿研究成果和方法。

8

WIT 管理发展论坛第16期

报告会

2024-06

68

本次讲座聚焦于“管理案例的开发与应用”,深入探讨如何从实际管理情境中挖掘有价值案例,通过系统开发与设计,使其成为教学与研究的有力工具。

9

静思论坛第三期

报告会

2024-04

95

在本次讲座中,何可教授将围绕“关于资政报告写作的几点体会”进行主题分享。他将结合自身丰富经验,深入讲解资政报告的撰写要点。

10

静思论坛第二期

报告会

2024-03

96

深度剖析楚文化内涵、发展脉络及重要价值,师生对楚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激发了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3.10 管理服务

(1)实行完整的人员配备。本学位授权点配备主管研究生工作副院长1人,专职教学管理人员1人,专职招生人员1人,招生办公室同时负责学生工作。

(2)实施更加具体的制度建设。根据《武汉工程大学研究生培养管理办法》、《武汉工程大学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办法》、《武汉工程大学研究生课程考核和成绩管理办法》、《武汉工程大学研究生校外培养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本学位点也专门为MBA研究生编印了《管理学院MBA学生手册》,其中包含教学管理、班级管理,考勤管理等一系列制度文件。

4 服务贡献

2024年本学位点教师积极对接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的专业建设需求,承担了尚德科技(安徽)有限公司企业管理咨询、武汉鑫策略科技有限公司企业管理咨询、武汉市两江生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薪酬绩效考核体系建设项目、北京德成知库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武汉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报告等横向课题,实现了科技成果的应用和转化,优化了运营管理,推动了企业生产和技术水平的提升。

二、学位授权点建设存在的问题

1数字化转型与ESG管理等新兴模块开发滞后当前课程体系中关于数字化转型、环境社会治理(ESG)管理的内容较为有限,未能充分反映行业最新趋势。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开发相关课程内容,以形成具有品牌效应的专业方向。

2实践教学效果需提升尽管已建立了部分企业参访和实习基地,但实战型教学平台如商业模拟中心、企业咨询基地的数量仍显不足。此外,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有待加强,特别是在创业孵化平台与产业园区联动方面。

3培养模式创新动能不足现有的质量监控体系主要依赖于课程考试成绩,缺乏对学生领导力测评、商业伦理评估等软性能力的过程性考核指标。同时,校友职业发展追踪反馈机制尚未系统建立,无法全面了解毕业生的职业成长路径,限制了培养模式的持续改进。此外,师生参与案例大赛积极性亦需进一步提高。

4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需强化虽然已经建立了从开题到答辩的质量监控流程,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论文质量把控的标准和执行力度仍有待提高。尤其是在论文查重、盲审以及答辩环节的规范性和严格性上,需要进一步优化。

三、下一年度建设计划

未来一年本学位点将围绕以上主要问题,补短板强弱项,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加大工商管理学科建设支持力度,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加快形成更高水平师资团队,提高承担重点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计划至少引进3名高层次人才,包括1名海外归国优秀博士。同时进一步建设好与行业前沿相匹配的课程体系,加大数字化转型及AI课程模块的开发,形成自身的品牌效应。 计划开发不少于3门涵盖数字化转型及AI应用的新课程模块。

2加大实践基地建设力度,积极探索思政元素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凸显人才培养特色和实效,提升学科影响力。计划新增2个实战型教学平台,如商业模拟中心或企业咨询基地。与3家知名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打造深度融合思政元素的人才培养项目。

3建立一套包含领导力测评、商业伦理评估在内的过程性考核指标体系,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接受至少两次专项测评。启动校友职业发展追踪反馈机制,目标是每年收集并分析不少于50份校友的职业发展报告,为未来培养方案调整提供数据支持。鼓励师生参与案例大赛,设定目标为提交不少于8个高质量案例,并争取有1-2个案例被纳入教指委案例库。

4强化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实施更加严格的论文质量控制标准,确保所有论文在提交前都经过至少两轮的内部审查。通过第三方机构进行盲审,保证每篇论文都有外部专家评审意见。组织至少三次论文写作培训讲座,邀请知名学者分享经验,帮助学生提高论文写作水平。

关闭

地址: 中国.湖北.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光谷一路206号 | 邮编:430205

院办电话:87992014    院长信箱:yhfei_2006@wit.edu.cn

武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 版权所有 @2019 鄂ICP备05025754号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